企業如何評估與選擇合適的雲端服務?

[本文已於會計研究月刊 2021 年 10 月號刊登]

近幾年,隨著大數據、AI 於各產業的科技應用蓬勃發展,雲端服務早已不是新概念,有愈來愈多企業導入雲端服務,透過「雲端技術」來達到「商業目的」。過去一年多來,全球疫情肆虐,更是驗證了許多企業成功運用雲端轉型,在艱困的環境下達到營收逆勢成長。這場時代大變革,點醒了許多企業領導者 — 現在正是檢視企業整體的目標及策略,逐步強化數位化應用的時機。

隨著產業、市場環境變化愈加快速,雲端服務能帶來的是高度靈活、高彈性優勢,企業導入雲端服務已是數位化必經之路,確保在高度變動的產業環境下,仍能保持企業韌性及業績成長。根據 Gartner 預測,2022 年全球終端用戶的公有雲服務花費,預期將會有 21.7%的成長幅度,推升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規模達 4,820 億美元。

然而,雲端服務眾多,對於企業整體 IT 策略有大幅影響。因此,以下將於本文提供企業兩步驟及三個常見 IT 情境評估雲端應用,解答企業雲端導入常見的疑慮。

評估雲端轉型關鍵第一步:找出企業營運痛點

數位轉型吵得火熱,雲端應用成為許多企業紛紛關注的焦點。然而,每家企業既有 IT 架構和營運策略有異,對雲端服務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其實並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來決定企業該如何選擇雲端服務。因此,建議企業評估雲端服務第一步可以回到自身的需求,重新檢視導入雲端服務的原因?希望實際為公司帶來什麼成效?

「數位化的過程,關鍵第一步在於定義問題,一旦企業挖掘出營運痛點,接著就能進一步對應到雲端服務相關優勢,客製化最合適的企業雲端解決方案。」

例如,許多傳統大型企業過去選擇在地端自建或租用機房,長期下來人力維運成本高,購入的機器類型無法與時俱進,也無法與新型應用服務相容,加上空間租用成本也愈來愈高,使得業者不願繼續擴增機房規模。此時,運用雲端平台服務,便是將軟硬體、IT支援與資安管理成本委外管理,能有效省去基礎架構成本,將資源投注於核心營運業務。

另一常見的企業痛點在於,地端機房的 IT 架構擴展性及彈性不足,無法滿足瞬間劇增的網路用量,對於企業而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將顧客服務曝露於風險當中,並影響到顧客服務品質。疫情帶來龐大的宅經濟與線上消費動能,對於 B2C 的媒體娛樂、電商、遊戲等產業,包括售票系統流暢度、購物結帳系統處理速度,或是遊戲伺服器延遲程度等,都會大幅影響營收成長及顧客體驗滿意度。近期相當有感的疫苗預約平台系統當機,背後原因也在於系統無法承受瞬間湧入的龐大流量;對此,大型雲端平台支援高彈性、高擴展性、隨花即付(Pay as you go)的 IT 架構特性,便能滿足企業針對策略需求隨時調整雲端機器數量,大幅提升作業效率、企業敏捷性及成本控管。

此外,我們有許多傳統產業的客戶,長年下來累積存放了龐大的數據資料,希望透過大數據分析來驅動商業策略,不過礙於當初地端機房建置僅是為了存放資料,或是機房運算能量有限,勢必需要借助大型雲端供應商的雲端運算力。尤其隨著數據分析、AI 相關技術應用日益成熟,大多數企業的資料運算需求量只增不減,在此情況下,導入雲端服務使得企業能突破實際的機房建置數量,將 IT 預算花費在雲端資料分析等項目,更貼近營運目標。

延伸閱讀:【資料倉儲現代化案例】一次了解企業遷移資料倉儲常見的四大挑戰及策略

評估雲端轉型關鍵第二步:評估既有 IT 架構現況與成熟度

企業檢視自身需求,並了解雲端平台應用能帶來的優勢後,下一步則是要評估既有 IT 架構現況,制定相應的雲端服務應用。在此階段,企業資本、既有 IT 規模、產業性質等項目,都是評估雲端應用的常見指標。

一方面,新創公司與大型企業的雲端應用場景必定會有所不同,考量點也有所差異。新創公司預算有限,講求敏捷性與彈性,通常不會選用過多複雜的雲端架構及服務,而是從確實能大幅帶來營運效益的應用下手。對於傳統大型企業而言,雲端導入的決策勢必會對於內部整體 IT 策略造成影響,「階段性」導入雲端應用相對更為合適;另一方面,並非所有應用皆適合搬遷至雲端環境,需要貼合產業環境,尤其是有高度資安合規要求的金融業,或是相當重視機密資料的高科技製造業。以下將根據三種企業常見 IT 架構現況,提供相應的策略建議:

情境一:傳統大型企業,IT 架構長期建置在地端機房

對於此類企業,建議能依據服務類型、系統複雜程度,漸進式地導入雲端服務,減緩搬遷上雲對企業日常運作的影響。據我們協助企業規劃雲端轉型的經驗,建議可優先轉移至雲端環境的應用包括較為成熟、上雲成功案例多的 CRM 系統,或是企業郵件系統。例如,有許多企業會在地端自行架設郵件主機,自建信箱系統,建議可以先遷移至雲端郵件系統,搭配部署高強度的資安防護設定,便能大幅減少定期維護設備、系統安裝部署及版本更新等成本,享有更穩定的網路服務,同時仍維持原有核心業務營運。

此外,今年初台灣疫情突如其來地嚴峻,企業紛紛隨政策調整為遠距作業模式,也讓許多傳統業者意識到「維持營運不中斷」的重要性。企業過往費時的文書簽署流程、部門間資料傳閱、實體會議討論等,其實只要一次性導入雲端協作平台,配合內部一致的 SOP 流程,部門生產力和溝通效率便能有立即且顯著的成長,不僅是強化企業韌性的關鍵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從員工日常高使用率的郵件、文書系統開始,逐步帶動企業整體熟悉雲端使用。

延伸閱讀:【 2021 居家辦公懶人包】擁抱雲端協作,應對遠距工作新常態

延伸閱讀:Google Workspace、Microsoft 365 關鍵功能比較

情境二:新創公司或中小型企業,資本預算有限、講求靈活開發

許多新創團隊在高度飽和、競爭的市場環境能取得成功,一大關鍵便在於利用其「容錯能力」、擁抱「試錯文化」,讓組織能更敏捷且快速地因應外部變化,並進行滾動式調整。而背後常見的 IT 架構便是採用雲端原生(Cloud-Native)開發,團隊在一開始便將所有應用部署在雲端平台,藉由雲端運算力達到靈活開發,一旦驗證服務不符市場需求,便能立即調整開發方向。在成功建立商業模式後,新創團隊透過雲端平台,相較於自建機房,也更能輕易隨著需求成長而擴大規模,甚至是做到跨域部署。

相較於大型企業,新創公司資本額不大,無預算建置機房設備,在此情況下,雲端服務平台已代為處理儲存空間、網路功能及伺服器等雲端運算所需資源,一開始就能為中小型企業省下大筆資本支出,並且讓 IT 人員專注於開發新興應用,而無需處理基礎架構維運。

情境三:企業對於資訊安全有特殊要求

雲端服務通常可分為公有雲、私有雲及混合雲等架構環境。在公有雲環境下,幾乎所有的硬體與軟體服務全都能委外處理,因此慎選服務廠商是一項重要的議題。不過,現今大型雲服務供應商皆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把關,包括系統與基礎架構的管理維運、資料遺失與天然災害風險管理等項目,服務可以說是相差不大。

然而就如同前述提及,並非所有 IT 服務都適合走向雲端,尤其是對於資安嚴格把關的金融、高科技製造等產業,IT 架構需要滿足政府法規,或是涉及高度機密數據。針對此類情況的企業,希望能運用雲端運算力來強化 AI、數據分析應用,同時又必須將機密數據留存於內部環境中的情況,便建議可以評估選擇混合雲架構,同時兼顧公有雲的高彈性、高擴展性優勢,同時滿足內部數據的資安合規性。

不過,建置混合雲環境的複雜度高,相較於使用公有雲服務,會需要高度技術人才與實際的導入經驗,建議企業與信任的專業技術團隊合作,協助評估 IT 環境,加快建置雲端環境、技術串接等流程,甚至是能支援後續的維運與架構優化等服務。

「如果將企業自建機房比喻為一間圖書館,專業技術合作夥伴就像是圖書管理員,透過雲端技術協助企業能更輕鬆、自動地管理並分類書本,讓圖書館不僅能節省人力成本,也可以提供讀者更便利、優質的服務體驗。」雲端技術顧問能協助企業加速評估雲端應用場境,針對機密安全要求特別高的產業,也能協助檢視雲端合規政策,甚至在評估後期,協助做概念性驗證(PoC)確認架構部署的可行性。

延伸閱讀:混合雲成功案例,市場快速變遷,製造業藉混合雲邁開數位轉型第一步

結語

過去一年多來,抗疫成了全球企業最關鍵的挑戰,而企業 IT 架構的敏捷性與彈性可以說是大幅影響著企業韌性。例如,許多大型金融機構因應疫情,無不加速推行數位金融發展,來確保營運不中斷,這背後也意味著 IT 的穩定性、彈性及營運效率顯得更為重要。

然而,根據 iThome CIO 大調查,目前台灣仍有近 30% 企業未將應用放上雲端,建議這些企業應從頭檢視營運痛點,像是地端機房租借及隱藏成本偏高、難以規模化,或是數據處理不易等,接著再依據自身的 IT 架構現況,規劃階段性應用上雲,或是直接採用雲原生開發;而針對資安合規要求高的產業,混合雲架構則是愈來愈熱門的雲端應用。

疫情爆發前,強化 IT 能力、提供流程自動化等策略,皆是數位轉型領先企業的基礎發展項目,如今,早已是各產業維持營運不中斷,面對零接觸新常態需求的必要對策。企業運用大型雲端平台資源,意味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立即享有高彈性的雲端架構及多樣的應用服務;而與專業技術團隊合作,則是可以加速企業數位轉型的歷程,將資源投注在核心策略,以對抗疫後高度變動的產業新常態。

CloudMile 雲端搬遷解決方案

CloudMile 是全台第一家取得 Google Cloud MSP 認證的菁英合作夥伴,能提供一站式雲端服務。歡迎了解更多相關方案,或是聯絡我們,由專人為您服務!

了解更多
訂閱 CloudMile 電子報

所有 CloudMile 最新消息、產品動態、活動資訊和特別優惠,立即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