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驟入門生成式 AI 應用
Google 於報告中建議,企業如果想大幅提高基礎模型的智慧程度和處理速度,可先選擇一個業務領域,並針對該領域進行實驗。一旦企業整理出該領域的應用實例後,可先從其中一個著手,確定作法有效後,再將範圍擴大至相同領域的第二、第三和第四個應用實例。
以下將分享企業在 30 天內推出第一個應用實例的 10 個步驟,按照這些步驟可以快速、簡單且低風險的做法運用生成式AI,並說明將應用範疇擴展至各個領域的基本流程,同時提供相關建議,藉此熟悉新技術。
步驟一:確立特定領域
首先在企業的業務中先選出能透過生成式 AI 創造效益的特定領域,除了涵蓋技術層面的因素,同時需注意該領域是否要花費大量時間處理程序或是職務範圍內的例行性事務。企業不僅要仔細分析現有的業務流程,找出適合導入 AI 的領域,資料品質的隱私保護、技術架構的整合以及風險管理的評估等不同面向也是企業需要納入考量的面向。
步驟二:選擇職務角色
為提升企業整體效益,可優先選定流動率高、招聘不易且工作內容重複性高的職務,進行自動化評估。這些職務通常是企業的痛點,透過選擇合適的自動化系統,不僅能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將員工從繁瑣的日常工作中解放,轉而投入更具價值的創新工作。
步驟三:判斷有助職務角色維持工作效率的資料來源
生成式 AI 模型的表現與訓練資料密不可分,企業需為模型提供足夠的資料,模型的表現受到訓練資料的質量和數量影響,資料越多樣化,模型就能更好理解不同的情況。
此外,透過微調的過程,可以進一步提升模型的性能,以產生更符合預期的輸出結果及減少錯誤回應。
步驟四:組成三人專門團隊
團隊成員應包含特定業務人員、提示工程師及機器學習作業負責人,這三個角色就像是一條生產線上的不同程序,缺一不可。業務分析師負責業務需求,提示工程師將行動和成果轉換成提示,最後機器學習工程師則負責專注在建構及執行實際工作環境中的應用程式。
步驟五:確定意圖、目標和期望達到的成果
務必透過人機迴圈監督第一個應用實例,並管控相關事務。
步驟六:與專門團隊共同設計提示
與專門團隊攜手設計提示,引導生成式 AI 模型提供適當回覆,且專門團隊應由三人組成,而且須具備業務需求、AI 模型、微調和應用程式整合方面的專業知識。
步驟七:建構使用者體驗 (UX) 和使用者介面 (UI)
打造一個易用且功能強大的生成式 AI 介面,需要綜合考慮使用者的需求,讓生成式 AI 模型能融入現有工作流程,並思考如何將 AI 功能整合至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既有應用程式中,同時確保新介面的反應靈敏,並兼容各種裝置和螢幕尺寸。
步驟八:開放其他人員使用
調整模型並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後,就能邀請擔任所選職務角色的其他 2 或 3 位人員開始使用模型,持續與這個小組合力測試、評估及調整模型,直到獲得品質穩定的輸出內容為止,而後再做微調。在模型取得初步成效後,可以邀請同職人員組成一個小型的測試團隊,收集反饋與意見,再持續調整模型進行評估和優化,逐步提升模型的輸出品質,直至達到穩定可靠的狀態。
步驟九:擬定語言模型(LM) 運作計畫
企業需制定計畫監管 AI 模型輸出內容,並將模型推送至實際工作環境,確保運作方式安全有效率。再詢問管理團隊企業是否有協助持續改善的機制或擴大應用實例範圍。
步驟十:將應用範疇拓展至相同領域的其他應用實例
生成式 AI 不僅是一個工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它能幫助企業提升效率、創新服務,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透過本文提供的實務指南,企業可以快速上手,將生成式 AI 整合至既有的業務流程中。我們相信,生成式 AI 將成為未來企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