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融資的契機、市場的轉機
新創籌資有兩種管道:私募基金或是眾籌。私募基金是投資方對於價格的主導,眾籌則是創業者對產品規格和時程上的掌控,也掌握了價格。
近期則興起另一種模式——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透由發行數位貨幣方式向大眾籌資。對於需要資金快速到位、不需立即獲利和不受監督的新創來說,ICO 是極具優勢的籌資方式。根據 Crypto Valley Association 和普華永道的報告顯示,截至 2017 年全世界已發行 430 個 ICO 項目,總計價值高達 46 億美金。
IPO VS. ICO:以 Spotify 及 Telegram 為例
於 2007 年成立的音樂串流平台 Spotify 擁有 6000 萬名付費訂閱用戶以及 8000 萬名免費用戶,其主要營收為訂閱和廣告收費。Spotify 一路融資過程到準備 IPO,已經歷十年的時間。2015 年融資 5.26 億美元(當時市值 84 億美元),是公司經營九年後的結果。
而 2017 年最受矚目的 ICO 融資新聞非 Telegram 莫屬,加密通訊程式 Telegram 預計利用ICO 募資 12 億美金。
根據 Thomson Reuters 統計,2017 年 IPO 的 136 間公司中,從市場獲取的資金為 306 億美金,計算美國 IPO 對比全球 ICO 的資金比例為 7:1,雖在資金比上,IPO 大幅領先,但許多公司是歷經十幾年時間才完成 IPO,如近期準備上市如 Spotify、Dropbox。而於 2013 年才成立的 Telegram,預計藉由 ICO 募資12億美金,相較之下,即將展開 ICO 的 Telegram 更有機會在短時間內籌募更多資金。
IPO 過程投資方決定一切,ICO 則讓創業團隊取回募資主導權
ICO 過程雖少了中間承銷商(比如 JP Morgan、Goldman Sachs 近期幫 Dropbox 準備 IPO 申請),卻能在短時間內給予團隊充足的資金,打破過去的新創投資資金主要掌握在美國和中國手中。台灣錯過國際化的投資趨勢和市場,但若能夠善用 ICO 挹注新創資金,開拓台灣以外的市場,這將會是個轉機。
當然,目前國際上 ICO 案件有過熱的現象,也必須注意泡沫化,ICO 少了公司治理中的財務監管流程,若能夠有效規範,未來在新創融資過程中,將會是一個重要的角色。
本文作者為 CloudMile 創辦人暨執行長 Spencer 劉永信,將定期於 Yahoo! 論壇發表【Yahoo論壇 劉永信觀點】專欄文章,擅長於雲端服務、AI 應用、商業拓展等領域,提供您多元且深入的觀點。
本文同時刊登於:Yahoo!論壇 – 你聽過 ICO 嗎?新創企業快速融資的新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