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製造業時常談到工業 4.0,從資訊化、自動化到智慧化,有些產業領先者投入的早,已透過 IoT 及 AI 等技術邁入智慧製造,然而一直到年初 COVID-19 疫情的攪局下,從市場需求的變化及供應鏈重組都對企業營運帶來前所未有的劇變,促使更多業者加緊腳步規劃數位轉型,畢竟再不改變就有更多可能等待被淘汰。
根據天下雜誌與 SAS 台灣在 2019 所做的「企業AI 領先度大調查」,台灣製造業開始投入 AI 者達 45.5%,還沒開始者亦達 49.5%。而 Deloitte 在 2019 年亦針對中國前 500 大製造業 AI 技術採用程度展開調查,調查指出 87% 的受訪者已經預計在兩年內預計採用AI技術,其中 51% 應用在智慧生產,包括工廠自動化、自動排程,以及更進階的則是將 AI 電腦視覺技術應用在品質監控、瑕疵管理等方面。有 25% 則是將 AI 加入在產品服務中,而用於企業營運管理及供應鏈者同樣佔 8%,用於營運模式決策則是 4%。然而,在實際導入 AI 後,不少受訪者表示成效與預期有出現落差,可歸咎於來自既有經驗與組織結構上的阻礙、受到基礎架構的限制、資料搜集與品質、缺乏工程經驗等。值得信賴的技術團隊往往能夠提供導入 AI 的企業引以為鑒,甚至能夠補足人員的知識與技術能力。